融入“民间力量”,拉近群众距离。依托党建引领,全力推进“警地、警民”融合,在各个居民住宅建立“微型”党支部,吸纳民间力量,由“五老”“三长”充当调解员协助民警化解邻里纠纷。充分发挥民间调解员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的工作优势,先理情后理事,让居民关系迅速“破冰”,通过“面对面”“背靠背”的调解方法,找准症结所在,摸准当事人“脉搏”,分开说理、逐个谈话,拉近群众距离,促使矛盾纠纷快速解决。派出所积极发挥民间调解员“润滑剂”的作用,鼓励民间调解员参与邻里纠纷调解,牢固树立“预防走在排查前,排查走在调解前,调解走在激化前”的工作理念,通过“民间力量”,让矛盾就地解决,邻里关系得到充分缓和。
借助“社会力量”,平复群众情绪。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作为立所之本。在硬件上,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参与调解室设计,使用暖色调,配上舒缓减压的背景音乐,充满温馨、倍感舒适;在软件上,借助“社会力量”,协调省生命与安全教育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支持,培训民警调解技能,调解民警的“一张笑脸、一句问候、一杯茶水”平复双方情绪,倾听双方诉说矛盾和诉求,同时设有心理沙盘区、心理团队免费疏导让群众缓解心情,大大提高化解成功率。遇有疑难复杂纠纷,可利用调解室内大屏幕现场连线专业人员参与调解。对调解后案事件,带班所领导坚持跟踪问效,逐一回访化解情况,坚决防止“民转刑、刑转命”情况发生。
依托“行政力量”,促使群众信服。当前派出所面临的邻里纠纷形式多样,不再是简单的家长里短,急需各部门“行政力量”参与调解,派出所联合法院、检察院、信访、劳动仲裁、街道等部门,建立“诉调对接”“检调对接”“警调对接”“访调对接”“仲调对接”5种矛盾纠纷化解联动机制。定期召开联席会议,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,及时掌握、预警辖区矛盾纠纷动态,通过上下联动、分流调处、闭环运行,合力处置突发性矛盾纠纷,解决了邻里纠纷中关于物业管理、车位使用、流动人口管理等诸多社区治理难题和司法诉讼、公益诉讼、民生热点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,人民群众的“难点痛点”和 “急难愁盼”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。